四川小记者-四川电视台《阳光起跑线》栏目

首 页 -小记者园地-习作点滴

一次难忘的访学之旅——崇州市七一实验小学 钱梓豪

2025/7/21

来源:四川教育新闻  编辑:阳光起跑线 黄梦

崇州市七一实验小学 五年级五班 钱梓豪

我和家人的足迹曾踏过不少风景:白雪皑皑的雪山巅,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烟波浩渺的湖泊边。但和同学并肩同行的旅程却屈指可数,这场六天五夜的深港澳大湾区跨海游学,从出发前的期待雀跃,到归来时的满心丰盈,每一帧都刻在了记忆里。

第一天清晨,动车载着我们向深圳驶去。这是我第一次坐时长超过六小时的长途车,窗外的风景从熟悉的川西丘陵,渐渐变成岭南的水田与鱼塘,田埂上的水牛、芭蕉叶的影子快速掠过,像在翻一本流动的画册。

次日的行程从红立方科技馆开始,本以为科学馆只是陈列公式的地方,直到站在飓风模拟装置前——当风速调到6级时,头发被吹得贴在脸上,衣角猎猎作响,旁边的同学捂着帽子尖叫,我却盯着装置里旋转的气流发呆:原来课本上“台风中心风力可达12级”的描述,是这样带着冲击力的真实。大鹏所城的砖墙带着岁月的温度,城墙上斑驳的箭孔里,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军民抗倭的呐喊,导游指着城砖上“万历年间”的刻字说:“这每一块砖,都是先辈守家卫国的脊梁。”地质博物馆里,那些珊瑚化石拼成的家具让我挪不开眼,枝枝蔓蔓的珊瑚虫遗骸里,藏着亿万年前海洋的呼吸;而“中国水晶王”更让人惊叹,灯光下折射出的七彩光芒,像把整个矿山的精华都凝在了这一块石头里。黄昏的较场尾沙滩是自由的天地,我们赤着脚踩在温热的沙上,海浪卷着白沫漫过脚踝,笑声被风吹向远处的渔船,直到夕阳把海面染成橘子色,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第三天,通关口岸的闸门打开时,心跳莫名快了几拍——终于踏上了香港的土地。早就听说这里是“东方之珠”,站在中环天桥上才懂这话的意思:一边是国际金融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蓝天,一边是巷弄里飘着“云吞面”招牌的老店,黄大仙祠的香火与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同样明亮,传统与现代竟像拼图般严丝合缝。香港历史博物馆里,那段被殖民的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黑体字:泛黄的《南京条约》复印件前,驻足的同学都没说话;看到1997年回归时市民举着国旗欢呼的影像,后排的男生突然小声说:“原来‘回家’是这么多人等了一百年的事。”金紫荆广场上,晨光洒在金色的紫荆花雕塑上,20米高的回归纪念碑上,“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几个字被风吹得格外清晰。站在这里,望着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胸腔里像有团热流在涌——这是作为华夏儿女,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骄傲。香港科技大学的校园里,棕榈树的影子落在草坪上,穿白大褂的学长们围着白板推演公式,拿着图纸争论方案,那些夹杂着专业术语的对话里,藏着对知识的热忱。我悄悄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小小的校徽,想:原来大学不是只有课本,还有这样自由生长的模样,我的心中也暗暗向往。

第四天清晨,轮渡载着我们驶向澳门。踏上大三巴牌坊前的石板路时,阳光透过巴洛克风格的浮雕,在地上拼出细碎的光斑。导游指着石壁上的牡丹花纹笑:“你看这西方浮雕里藏着的东方吉祥,四百多年了,这里一直是中西文化握着手的地方。”转角的葡式蛋挞店飘来黄油香,我们坐在百年老教堂的长椅上,听神父讲1999年澳门回归时,市民举着国旗从街头走到巷尾的场景。风从彩绘玻璃窗吹进来,带着远处妈阁庙的香火味,那一刻望着街角飘扬的五星红旗,突然懂了“回家”二字的重量——就像蛋挞里的蛋液与酥皮,不同的滋味终究融成了独属于澳门的香甜。

返程那天,车窗外的风景又变回熟悉的模样,但心里装的东西却不一样了。这场旅程像一部立体的教科书:红立方的飓风里,我摸到了科学的温度;大鹏所城的箭孔中,我听见了历史的回响;金紫荆广场的晨光下,我读懂了“统一”的分量;大三巴的石板路上,我看见了文化的包容。那些灯火璀璨的都市夜景、博物馆里引人深思的展品、科技馆里令人兴奋的实验、同伴们分享快乐的欢声笑语、老师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这一切的一切,都像一颗颗种子,深深埋进了我的心田。它们让我明白,世界是如此广阔而精彩,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我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更在心中悄悄种下了梦想的种子——也许未来,我也能像深圳的创业者们一样,用智慧和汗水,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美好;也许我能成为文化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许我能投身科技前沿,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奥秘。

这次深港澳访学活动,它是一次行走的课堂,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跳出课本,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感受时代。这段宝贵的经历,将是我成长道路上最闪亮的坐标之一。它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勇敢探索,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我相信,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与感悟,我已经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准备以更自信、更开阔的姿态,奔向属于我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深港澳的灯火,已在我心中点亮,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