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记者-四川电视台《阳光起跑线》栏目

首 页 -新闻中心-

中国式减负越减越累困局何时解?

2013/8/26

  中新网北京8月25日电(记者 阚枫)新学期将至,来自教育部的小学生减负“十条新规”成为近期社会热议话题。回顾“中国式减负”历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减负政令持续推出数十年,却难见实效。专家称,解决减负困局,治本之策在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小学生减负欲出“国十条” 禁令效果各方存疑又是一年开学季,当被中小学生称为“第三学期”的暑假即将结束之际,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再出新招,给小学生“减压”。

  8月2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零起点”教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到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全面取消百分制等规定。

  “不留作业”、“不举行考试”、“取消百分制”……这些“颠覆性”的新规颇具眼球效应,有媒体甚至用减负“国十条”来形容这一规定的力度。

  但是,自此份征求意见稿公布之后,围绕减负新规的争议就持续不断,官方释放的“减负”利好消息,似乎并未收到多少舆论赞许。

  网络上,家长们焦虑,面对重重的升学压力和择校竞争,给孩子们“放羊”会不会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老师们则认为,如今的学生负担多来自校外辅导班,减负令让学校很无奈;而本作为政策受益者的学生们,也有抱怨称“一切无作业、无考试的政策都是空谈”。一纸“减负令”,却换来了家长忧、学校怨、孩子不以为然的尴尬反响。

  根据教育部的安排,十条减负新规的意见征集截至8月29日。2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向媒体表示,自征求意见开始,短短24个小时,教育部共接到来自社会各界的880封正式意见。他表示,教育部门将对所有意见进行归集,认真汲取意见,尽快修订完善新规,在今秋开学之际尽快印发。

  “专项督导”能否见效 口号喊出谁来问责?

  条条框框的减负规定,会不会在具体落实中出现“政策走样”?会不会再次沦为各方眼中事不关己的“一阵风”?无论政策来自中央还是地方,每次“减负令”出台后,政策如何监督问责,都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于监督,本次征求意见的十条新规中,“加强监督”就作为其中一条,被单列出来。规定称,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减负工作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每学期公布督导报告。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问责。

  不过,亦有声音指出,新规中“专项督导”的问责机制表述笼统,缺乏操作性。“规定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但是哪些作业属于家庭作业,课堂上的作业没有完成算不算家庭作业?课外辅导班留的作业算不算家庭作业?如果没有细节上的区分,没有有力的监督机制,禁令再花哨最终还是一纸空文。”

  舆论对于“减负监督”的关切,源于各地年年减负却越减越“负”的尴尬现实。以北京为例,今年2月北京推出“减负八条”,措施包括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初中每天家庭作业总量不得超过1.5小时等等。措施之细,在当时被舆论赞为“史上最严、直指要害”。

  然而,今年5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减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减负令”约束,北京地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需要完成家庭作业的比例仍高达52%,初中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超过90分钟的比例也高达60%。

  “此次教育部所提10项减负规定,并非什么新的措施,在此前的减负令中这些措施都曾出现,如果没有严肃的问责,规定的执行前景极不乐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对于年年出台的“减负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只会影响官方的公信力,把减负变为行为艺术。

  多年减负被指“政策秀” 执行难怪圈如何解

  “我小学就减负,现在我儿子上学了,还在谈减负,制度都很好,可是执行呢?”这是网友对于“中国式减负”的一句感慨,也道出减负口号几十年却难见实效的现实。

  从1988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到2000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再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学校减负的规划。围绕“减负”,中国各级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已持续几十年,然而,年年出台的减负招式,却被舆论称为雷声大,雨点小的“政策秀”。

  在熊丙奇看来,中国中小学生的负担之所以无法真正减下来,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其二,中高考制度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考试升学还是用单一的分数标准选拔评价学生。

  “在如今‘幼升小’、‘小升初’的择校压力之下,就连幼儿园都已出现小学化的趋势,更别提小学生的学业压力了。”熊丙奇称,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要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打破现存的择校利益链。

  此外,熊丙奇认为,在每分必究的升学录取制度指挥下,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被应试化。“在这种情况下,减负令要求小学不要考试、不要百分制打分、不要排名,只是听上去很美,就是学校做到了这一点,校外增负也是必然。只有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才有可能把学校、教师、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熊丙奇称。

  8月2日,人民日报刊文《学生负担过重已成民族之痛》,探讨中国教育的数十年难解的“减负困局”。这篇文章称,教育的“全民焦虑”,已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明显标志,弥漫于社会各个阶层、各类人群。当政策的减负目标像西西弗斯的巨石那样年年推进、又每每回到原点的时候,损害的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完)

来源于新浪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