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教育新闻 编辑:阳光起跑线 钱亚男
四川教育新闻成都11月12日讯(徐瑞莹)为拓宽政通娃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11月11日温江区政通小学与新西兰友校开展了中外人文交流课。本次课程借助跨文化艺术实践,以搭建中外学生理解新西兰文化的桥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审美能力与创意表达能力,推动中外人文精神的碰撞与交融。
提起新西兰,你会想到什么?是纯净的雪山湖泊,还是独特的毛利文化?在本次中外人文交流课上,两国师生聚焦 “Art in New Zealand”,以毛利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Koru(银蕨卷芽) 为核心,带领中方同学们走进新西兰的艺术世界,亲手设计专属自己的 Koru 图腾,感受跨文化艺术的碰撞与融合。

课前简介:解锁 Koru 的艺术密码
在动手创作前,新西兰的老师和同学们带领大家一起揭开 Koru 的神秘面纱。
Koru 的文化根源:Koru 源自毛利语,意为 “新生的蕨类植物卷芽”,是新西兰毛利文化中最核心的艺术符号之一。它象征着新生、希望、成长与蜕变,承载着毛利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 卷曲的形态如同蕨芽破土而出,既守护着内在的生命力,又向着阳光舒展,寓意着 “从过去走向未来” 的美好期许。


课中教学:亲手设计你的专属 Koru
课堂上,老师通过 “文化讲解 + 案例分析 + 动手创作” 的形式,让大家深度体验 Koru 艺术的魅力!
新西兰老师和同学讲解毛利文化与 Koru 的关联,通过图片展示不同风格的 Koru 艺术作品,解析其设计逻辑 —— 如何用曲线表达生命力,如何通过色彩传递情感(如绿色代表自然、蓝色代表海洋)。同学们自由发挥创意:有的设计传统风格的 Koru,也有的融合现代艺术元素设计出了带有自己独特思考的毛利图腾。


创作完成后,中外同学们轮流到镜头前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 —— 你的 Koru 代表了什么?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哪些思考?中外老师给予点评和鼓励,让大家在交流中加深对艺术与文化的理解。


课后互动:自由提问,了解彼此
中外孩子们在轻松的互动提问中主动探寻彼此的文化视角:从“你心中的Koru象征着什么”到“你们国家有类似的生命图腾吗”,从创作灵感的分享到审美差异的探讨,每一个问题都成为跨越国界的沟通纽带。他们在相互解答中读懂不同文化的独特表达,在思维碰撞中打破认知壁垒,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让跨文化交流从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真正实现了以提问为媒、以艺术为桥的深度人文联结。




艺术是跨越国界的语言,而 Koru 则是新西兰文化递出的温暖名片。通过这次中外人文交流课,我们不仅学会了设计一个小小的图腾,更读懂了背后 “尊重自然、拥抱新生、包容差异” 的文化内核。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带着这份对艺术的热爱、对文化的包容,在未来的跨文化交流中,成为连接世界的小小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