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记者-四川电视台《阳光起跑线》栏目

首 页 -新闻中心-校园新闻

跨越山海 竹节相连——成都市营门口小学校与新西兰吉尔伯斯罗普学校共赴一场“非遗”与友谊的文化之旅

2025/10/29

来源:四川教育新闻  编辑:阳光起跑线 刘梦婷

四川教育新闻成都10月29讯(魏雅莉 通讯员)一场以竹为媒、以匠心为桥的线上文化交流活动,近日在中国四川成都市营门口小学校与新西兰的Gilberthorpe School (吉尔伯斯罗普学校)课堂之间温暖展开。活动以“竹韵匠心 中外相融”为主题,不仅让新西兰的青少年亲手体验了中国传统玩具“竹节人”的制作乐趣,更在互动中深化了彼此对两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为中新友谊谱写了充满童真与创意的新篇章。

竹韵启程:从国宝到文化使者

首先,营门口小学的张玉婷老师、蒋璐老师以及6.4班孩子们向新西兰的友人们送去亲切的问候,接着6.4班的孩子唱起了一首轻松愉快的新西兰民谣,美妙的歌声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随后,一段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视频,自然引出了本次活动的核心元素——竹子。

“竹子不仅是熊猫的食物,更承载着巴蜀大地千年的文化,并能化身为我们手中有趣的玩具。”营小的张老师介绍道。通过一段展现中国校园丰富多彩课间活动的短片,新西兰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了竹子在孩子们生活中的灵动身影,也为接下来的“竹节人”制作埋下伏笔。

匠心体验:巧手制作“东方小侠客”

“竹节人”作为一种承载着数代人童年记忆的中国传统手工玩具,以其简单的材料(竹节、绳子)和生动的可玩性,成为了本次文化交流的绝佳载体。中方学生首先展示了他们制作的竹节人,既有原汁原味的竹节版本,也有利用日常吸管巧妙替代的创意作品,充分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在营小两位老师细致耐心的分步指导下,新西兰的孩子们利用准备好的吸管、绳子和牙签,开始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竹节人”。从摆放“人形”结构,到穿绳、打结、固定,每一步都是一次专注与耐心的锻炼。当一个个小巧的“东方小侠客”在纸盒舞台上“站立”起来,并能通过拉绳做出各种动作时,线上课堂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与惊叹。

文化共鸣:探索非遗瑰宝与毛利风情

制作体验后,活动进一步深入到更广阔的文化视野。营小两位老师向新西兰伙伴介绍了泥塑、剪纸、糖画等同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新西兰的师生们也热情地带领中国孩子跳起了充满民族特色的毛利舞。屏幕两端,孩子们跟着节奏认真学习舞步,热烈的氛围超越了语言界限。在随后的自由交流环节,两国“小好奇家”们就课余生活、课程设置、传统节日等话题展开了热烈对话。从“最喜欢的课程”到“是否庆祝春节与万圣节”,真诚的提问与回答,让彼此的生活点滴在云端清晰起来,增进了对不同国度生活文化的认知。

友谊长存:期待下一次精彩相遇

此次“竹韵匠心 中外相融”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手工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浸润与友谊播种。它以小小的“竹节人”为起点,连接起中外青少年的心灵,让文化在亲手实践中传递,让友谊在欢声笑语中生根,充分展现了文化交流作为“民心相通”重要纽带的特殊意义与深远价值。

活动尾声,营小张老师动情总结到:“今天,我们一起体验了中国传统手工,分享了彼此的文化,这是一段珍贵的时光。”最后,所有参与活动的师生共同对着镜头留下了一张灿烂的、跨越国界的线上合影,将这份友谊与文化交流的喜悦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