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记者-四川电视台《阳光起跑线》栏目

首 页 -家长频道-小记者家长频道

手机正在毁掉下一代

2015/7/2

 手机曾被形容为青少年儿童的“电子保姆”。但如今,不少国家开始向“电子保姆”宣战。日本多数学校发布手机禁令,或规定上课期间必须关机,或要求在校期间不得使用。英国卫生部门则建议,16岁以下儿童只在十分必要时才使用手机。手机对青少年儿童的伤害正在引起各国的关注。

  手机变成奖励工具

  刚上初三的小北自从年初丢了手机,隔三差五就缠着妈妈,要求如果中考考入重点高中,就买个iphone 6作为奖励。小北妈妈告诉记者,小北惦记苹果手机经很久了,平时她对手机的依赖也非常严重。“她平时在家,只要休息时间就抱着手机不放,不是聊天就是听歌玩游戏,眼镜度数一学期上升了100度,我们平时怎么说都不管用,没收过几次手机,但没过几天又犯。”

  小北对这种依赖则不以为然。班里同学几乎人手一台,上课时也开着机,有时课上就能听到有手机铃响。平时大家经常比较谁的手机更先进更好玩。手机就是现在学生中最流行的考试奖励。

  “我们最近做的一项涉及上海市1.5万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77.6%的人经常使用智能手机。”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是所有科技产品中使用率最高的。此次调查发现,上海市中小学生平均每天自我支配的时间仅约2小时,不少人都把它“贡献”给了手机等电子产品,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很难保证。

  与初中生几乎人手一机略有不同的是,儿童虽然不是手机的“主人”,但对手机的依赖丝毫未减。

  “我女儿今年4岁,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追着我要手机玩,不给就又哭又闹。有时候,我在忙自己的事,她来缠我,我就把手机给她,她立马就安静了。”上海的罗女士告诉记者,女儿两岁左右时,手机里的汤姆猫游戏就成了“止哭利器”。到了三四岁,手机游戏玩得比大人还溜,她好几次看到女儿躲在没开灯的房间,两只手支在床上玩个不停。她脾气一上来,把女儿暴打一顿,可没过多久就又犯了。前段时间,女儿老念叨看不清,罗女士带她去查视力,没想到已是200度近视。

  事实上,像罗女士这种为图省事,将手机当成孩子“电子保姆”的家长并不少见。记者随机调查了身边的20位家长,其中有15位表示会在自己忙碌、烦躁等情况下,将手机扔给孩子,为自己赢得一片清净。

  视力下降是最直接危害

  长时间玩手机,对下一代最直接的影响是视力下降。在社交平台“微信”上曾疯传着这样一条信息:“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三位医生拿自己孩子做了7天实验,结果发现:玩20分钟手机,三名孩子平均视力接近轻度假性近视状态;玩20分钟平板电脑,泪膜破裂时间与干眼症患者相当。”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主任陈有信表示,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荧光屏幕会对眼部造成损伤,手机信号辐射的影响也证据不足,但全球公认的是,长时间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会导致近视发病率提高。这主要与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活动有关。盯着屏幕时间长了会影响泪液分泌,容易导致视疲劳,从而引发或加重近视,也可能让假性近视转变为真性近视。来自北京同仁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中小学生的配镜年龄都在走“下坡路”,降幅在2~3岁,配镜度数则不断攀高。另一项调查也发现,我国16~18岁青少年的近视率由1970年的不到1/3上升到如今的将近4/5。

  此外,香港理工大学有调查发现,近30%的青少年因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产生了颈痛、肩痛、腕部不适等症状。

  影响注意力和耐心

  专家们认为,处于身心发育重要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如果长时间不当使用手机,还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首先,注意力不集中。杨雄说,手机上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会影响青少年儿童的注意力。手机上过多、过猛、过滥的信息轰炸,无法持续和深入的“浅阅读”不利于大脑海马区的发育,对长期记忆不利。这一点在儿童身上体现得比成人更明显。

  其次,加大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新影曾对2000多名10~18岁的青少年做过一项与网络成瘾相关的调查。她发现,“用电子产品来干什么”与其产生什么影响密切相关。相对来说,用来获取学习资料等信息或进行社交等,不太容易导致问题;用来打游戏则会大大加大网络成瘾的可能。智能手机将游戏从电脑转移到手上,让玩游戏变得更容易,这无疑会增加部分青少年儿童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再次,容易没耐心、攻击性强。李新影说,一方面,丰富的信息能扩大青少年儿童的视野和知识面,另一方面,手机移动互联网也增加了青少年儿童接触各种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机会。经常接触不良信息的青少年儿童,相对更具攻击性,耐心也更差。

  家长要当好把关人

  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杨健说,孩子过度迷恋手机可能与生活中缺乏与父母的互动有关。当家长提供的陪伴没有电子游戏吸引力大时,就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孩子的自制力和选择力有限,家长应承担起“把关”责任。杨雄说,这不是要粗暴禁止孩子玩手机,以免引起逆反心理,而是要减少自己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时间,在用手机“干什么”方面充分把关,下载学习资料、听歌、与志趣相投的朋友相交等都可以,但浏览暴力、色情等信息则要杜绝。

  现实中,多增加亲子互动。杨健表示,家长要多花时间陪孩子,多和他们玩一些益智类、创造性的游戏,周末不妨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让他们多与同龄人接触,多参与社会活动,将孩子从手机等电子产品中拉出来。

  限制孩子的使用时间。杨雄认为,学龄前儿童应避免接触电子类产品,学龄儿童每次别超过30分钟,高年级小学生及初中生不宜超过1小时。

  主动参与孩子的“手机世界”。李新影说,在玩游戏前,家长不妨先体验一下,确定游戏里有无不良信息,如果适合孩子再让他们玩。家长有时间也不妨和孩子一块玩,并和孩子讨论游戏内容。如在游戏中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样有助于把孩子从“封闭”的游戏世界拉出来,与父母有了联系后,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避免他们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学习国外发布学校“禁令”。杨雄建议中国的中小学校也借鉴日本、英国经验,限制中小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目前,在上海等地也已有部分学校发布了相关“禁令”。但他认为,“禁令”不能一刀切,应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的年级作出不同的规定。比如英国某学校规定三年级以下的学生不能带手机入校,其他年级可以带,但家长必须提前填好同意书并获得学校批准。